陈用志(?~?)(又作陈用智,陈用之),宋朝颍川郾城(今郾城区)人。画家。初为图画院祗候,后告归于家。工画道释、人物及番马,尤工山水。
陈用志性格朴实直率,不喜功名利禄,朋友们都认为他是一个品格清高、特立独行的人。陈用志当时居住在郾城小窑村,因而时人都称呼他“小窑陈。”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为图书院祇侯(宋时以画家才艺的高低、授予待诏、祇侯、艺学、学生、供奉等官职)。景佑(1034-1038)初,宋仁宗赵祯营建慈孝寺,命陈用志和待诏王华等为慈孝寺东殿御座一侧的屏上作画。其间王华希望宫中对他特别地赏赐,他要投其所好在侧屏上面画上龙水,并饰以花竹。陈用志对此甚为不快,也因这件事他自行离开画院,罢归乡里直至终老。在乡间有很多人向陈用志求画,每天都有人到他家去。但陈用志只用半幅纸绢随笔画两下来拒绝,所以他的画流传下来的很少。
陈用志善画山水、人物,他从老师李成那里学习画法。陈用志的画早期虽然也精深微妙,中规中矩,但颇受局限,少了份率意挥洒的飘逸之态。《画继》上曾记载一件有趣的事:宋复古曾批评他的画虽然精工,但少“天趣”,于是他向宋复古求教,宋建议他“求一败墙,张绢素倚之墙上”,然后“朝夕观之”,必有所得。陈用志照办了,果然,过了一段时间后,“隔素见败墙之上,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势,心存目想,高者为山,下者为水,坎者为谷,缺者为涧,显者为近,晦者为远,神领意造,恍然见其有人禽草木,飞动往来之象,则随意命笔,自然景皆天就,不类人为,是为活笔。”由此,陈用志深有感悟,而画艺大有长进。《宋朝名画评》(宋·刘道醇)记载:陈用志画的祥源观东壁有山水画一堵,磊落峭拔,布景千里,庆历年间毁于大火;文彦博宅陈用志画的出云山水画壁,高丈余,所画的云宛有不到一早上就能遍雨天下的气势。
陈用志画的道释人物,色彩和技巧跟传统中国画完全不一样,有点类似于西洋画。他摹唐代尉迟乙僧的《吉罗林果佛》,其中佛祖达摩的形象在《罗候罗》(高鼻子,大眼睛,粗眉毛,宽而秃额头的顶门)形象基础上又多了腮络须,耳际发,人中胡。他画的《树下释迦图》,释迦身上重叠绵密的线条,不仅把雕刻上的线条巧妙展拓到绘画上,而且发扬光大,形成了曹衣出水一派的衣褶描法。这种描法用笔均匀,可以说是在一个平面上滑旋。
陈用志亦善画番马。他画的番马称一时之妙。
陈用志的《拈花微笑佛佗像》现存于大英博物馆;《仿尉迟乙僧释迦出山图》现存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拈花微笑佛佗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