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动态 漯河史志故事 党史人物 古代人物 革命遗址 文物古迹 精神文明 阳光漯河 史志成果 机构设置
首页 > 漯河史志故事
漯河史志故事  
只缘沙河风光好,名士畅咏骚体篇 ——漯河历史人文纪实
发布日期:2024-05-14  发布机构:  保护视力色: 【字体:

漯河所滨——沙河流水,悠悠千载,源远流长,其地沙、澧交汇,溶和清泠风光;沿堤柳荫之下与修竹之旁,饶有草坪碧绿,百花争香;今知多少游人漫步,时时聊起休闲絮语,不由追思过去:滤水之上,千帆之侧,历有达官显宦游息,文人高士栖止,其素高地望遗有文彩骚体。

汉代经学大家许慎滨河而居随著“五经”, 被誉为“五经无双许叔重”, 又著《说文》一书,其名声远播并垂教于后世。后有唐代杜甫相继寓此,自言观看郾城女杰公孙舞,动魄惊心冠于时,为此他撰写《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已载入《全唐诗》。而后韩愈向心于该地,他在此即景生情除讴歌数首小诗外,又在郝家台写下洋洋千言联句诗。同时裴度“晋公祠”(在郝家台)亦曾布满了战功卓著的文笔诗。柳宗元闻讯来称赞,随赋一首《平淮夷》。

及至宋代,医药学家掌禹锡,编写出了《周易集解》《方域图志》《地理新书》《郡国手鉴》《嘉佑本草》与文图并茂的《图经》等十余种著作。踵其后,苏辙来该地,当他漫步在滤水岸边,环视了“奇雒城”(南颖川郡)旧址,不由寻觅“彼岸寺”, 其庙内碑碣皆铭刻文字,从中追踪寻迹,“奇雒”地名在《洛阳伽蓝记》并作有示义,故此得知它为“引领而高于佛门”所起,随成北魏政教合一的郡守所在地。其地寺院方圆之大、建寺之久,经过苏辙浏览光顾,对此大有感叹之意,即从罕见的古柏中随赋《古柏诗》一首:“首看大柏孔明寺,行尽天涯未见之,此树更当称子行,它山只可作孙枝。”为此曾经聆听叔父之言的苏过(苏轼子), 便激起仰慕心思,方乞请出任郾城知县。其人素有节孝厚德之风,他在郾城教化于民实裨益于当地。同时还有著名画家王谷 , 除官至大理卿外,该人后来特工书、善画,其画既有蕴藉构思之妙,又有丹青布局自如流畅的潇洒,因此王谷的简历列入《宣和画谱》数种史籍里。今经披览诸书记载其人:“居郾城,邑之南城有小亭,下临滤水,亭有榜额‘滤景亭’三个大字;还言此地南通淮蔡,北望箕颍,川原明秀,甚类江乡景物。”如是物畅其流与水绕环城之美,实为赏心惬意。

王谷于此便筑亭、建庐以会宾朋,与人和诗赠画,无不仰慕其风。他在“滤景亭”所绘的《雪晴渔浦图》一轴,至今仍流传于中国画坛。

金元时期文坛盟主元好问来到该地,特为“奇雒城”地势的突起,水到此而相聚的漫溢,便有感而写《懑景亭同麻知几赋》:“零落栖迟复此游,一尊聊得散羁愁。天围平野莽无际,水绕孤城闻不流......”诗中所说这里的“莽无际”“水绕孤城”即指郾城。元好问原写的是“深不流”而麻知几将此改为“闻不流”, 据此当地实情“深”“闻”二字变更之妙,元氏方称麻兄改的好,诗意无不究实名状恰如其分。正因河水流此相聚,随岔南北两道各自分流(即今郾城西关), 因此早在《水经注・汝水》里,已记载如是水情:“汝水经奇雒城西,东南流,其城衿带两水侧背双流。”元好问喜于该地,乐于滤水,尝游息在清泠水坡的岸边,并引发着莽莽无际的观感,方写下《滤水亭》、《滤水诗》、《范宽秦川图》诗数首,皆载入他的《遗山集》或《中州集》。同时元好问的莫逆之交麻翰林知几,就是归隐于奇雒城(郾城)内,作为第二个故里,因喜于滤水方于此研究学问,即在城南滤水岸边,筑起一座“五老台”, 遂又建祠,立坊,以彪炳文人学士为会集、咏诗之地。这在金人刘祁《归潜志》卷二已记其事。刘祁言:“与(郾城)张伯玉、宋飞卿、雷希颜、李钦叔及余先子善,先子初摄令郾城,日与唱酬为友。”该说是刘祁的父亲——御史大夫刘从益初在郾城任知县时,即在这个“五老台”与达官名士唱酬为友的,如歌曰:“激野茫茫,澱水泱泱,瞻彼五老兮,俨若不忘,遗德于千载兮 ! 传之无疆。”其诸名士在《归潜志》里不但分别名其人录其事,同时在《金史》里也立有传记。

进入明代,成化进士官工部尚书毕亨,当时也曾慕名远来该地。他漫步在八景之一的“滤水风帆”处,目睹到沙河流水的清澈碧透与穿梭的百舸争流,多少繁华事,已显其人杰和地灵。毕氏不由脱口而出,吟咏了十六字:“鱼龙变化,鸾凤翱翔,辈辈青云,科科金榜。”究此言,实有象征之意,蕴意着当地贴切之情。高才蔚然辈出不乏实证,如今漯河市黄河路北侧刘姚村刘家先祖,即明代正德年间进士、官刑部主事的刘校,他死后曾被朝廷追封为“忠毅”公,其夫人由皇上所赐凤冠霞帔,特加五花“诰命”, 其儿子刘元娄亦是金榜题名,而晋升袭封。鉴于毕亨在此所咏十六字,又从刘校一家来看,已体现着真情;不难看出该地融贯文苑英华,为历史渊源有凭。因此名士多相聚清泠的滋滟碧波,欣赏景物润美与其侧畔芦苇摇曳而掩映,聆听那咿咿哑哑的橹声,身旁不觉高帆而驶往:如此美景交织入画,这里实为一个好地方。

历代鸿儒巨士不远千里而至,他们触景生情,遂赋五、七言绝句或诵四言骚体,诗画渲染则如烘云托月,已凸现漯河的人文生辉。之后,大名士陆渊之(明代成化进士)到此观感,随赋《郾城怀古诗》:“召陵开伯业,洄曲想王师,剑绝公孙舞,经传叔重疑......吊古多名笔,何人续退之。”其作者为了珍视纪实之作,该诗已收入他的《东皋文集》里。于是编纂《永乐大典》的孙子良,为了搜罗史籍来该地,不但通览许慎著作,还看掌禹锡、麻知几在此所著的书籍,特别在他阅罢掌氏《图经》后,对此怀旧之心更加追切,为此也写一首《郾城怀古》诗:“朝来持节郾城西,晓色苍苍欲望迷......无限灵迹看不了,强将囊括入新题。”后来清代乾隆年间《歧路灯》的作者李绿园,也专一乘舟到此地探访人文胜迹,并在临别时相赠《郾城晚泊》诗一首:“汝水交汇入反流,布帆斜照泛归舟。千缕彩霞明似锦,一痕新月细于钩。齐桓服楚知何处 ? 船泊召陵古渡头(即今召陵西)。”其次刘士瞻(进士)出游该地,也感觉到这里极富灵秀之气,有着风土驯化润物之美,所带来的环境新颖而发展着历史文明,即在士瞻的观感中,不由放声发出《读韩文公郾城诗》:“八代文衰起独雄,郾城吟咏更从容。激江(沙河)风物还如故,更有何人续后踪。”刘氏于此以怅惘之情,发出了肺腑之言,却蕴意对沙河风物与人文胜迹的褒美,并引发以韩愈为代表的文笔,启迪昭示着后人 !

漯河迎来的名士汇聚,学者陶然欣欣相钦,其高尚道德,千载凝聚,亮节风范习以为风,无不有助于漯河的文明所至。



(作者:孟巍坚)


【返回首页】 【关闭】
| 网站地图 | 网站管理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共漯河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
主办单位:中共漯河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
地址:河南省漯河市西城区翠华山路99号
办公室电话:0395-3132154
ICP备案:豫ICP备19031060号-1
技术支持:漯河煜丰科技有限公司
ffffff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