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颍县城西三十里的临颍县繁城镇的献帝庙内,立着两幢石碑,一幢为“受禅表”,一幢为“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高九尺,宽三尺二寸,圭形碑额,额上有穿,隶书字体,苍劲俊秀。传为王朗文章,梁鹄书法,钟繇镌刻。王、梁、钟等人都是一时人杰,文章、书法、镌刻珠联璧合,因此史称“三绝碑”。它是一千八百年前,汉魏禅代的实物见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1948年的初秋,繁城镇刚刚获得解放。一天下午,从繁城南北长街的北头,驶进一辆帆布罩顶的草绿色军用吉普车。汽车驶过清真寺,在寺的南边停了下来。车门打开,下来一位银须飘飘的老者。他个子不高,头戴一顶黑帽,身穿丝绸长衫,外罩一件绸坎夹,看上去有六十多岁,文质彬彬。老人向站在路边的青年打招呼,他操着外地口音,很和蔼地问:“你叫什么名字?”“张小拴。”青年回答。“这里有个献帝庙吗?”张小栓回答:“有,就在南边,不远。”老人问:“你能带我们去吗?”张小栓看老人挺和善,爽快地答应了。司机摇下车窗,请张小栓登上驾驶室右侧外的踏板,用手扳着车门,指引着他向献帝庙方向开去。行驶途中,张小拴环视了一下车内,不算司机有六个人,分两排,面对面坐在车厢两边的座位上。除老者之外,全是身着解放军军装的军人,两名年轻的肩上挎着冲锋枪,十分威武。两个中年军人,虽然身着军装,却不乏儒雅之气,大概是两个军官。一位长者,坐在老人身边,个子高大,戴着一副墨镜,他就是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解放中原的刘邓大军的司令员刘伯承。
汽车在献帝庙门外停下。司机没有下车,两名挎冲锋枪的战士在庙门前站岗,其余4人在张小栓带领下进了庙门,径直来到后大殿。大殿前有四幢盘龙大石碑,两边还有几块小石碑,他们逐碑仔细看碑文。看完后,刘伯承突然问道:“小同志,三绝碑在哪儿?”张小拴迟疑了一会说:“我再去找个人问问。”
不一会,张小栓把看庙的老头肖歪子找来了,肖歪子带领一行人从后院走到前院,指着一所小屋说:“三绝碑就在这小屋里头。”众人看去,只见屋子的门窗全部用砖垒住了,只有西间一个大窗户用砖插着。肖歪子把砖一个一个抽下来,众人从窗户跳进小屋,屋内果然有两幢高大的石碑。
进了屋,几位军人和老者围着两幢石碑前前后后看着,议论着,那位老者还不停地指指划划,显然是位行家。石碑正面有一些字被凿成方块挖走了,在整整齐齐的碑文中间,留下了累累伤痕。刘伯承指着被凿的地方惋惜地说:“这是国宝呀!怎么能随便挖?看来保护文物不是一件小事。”出了献帝庙大门,刘伯承还和老者有所嘱托。吉普车在张小栓家门口停下,刘伯承和老者连连道谢。事后,张小栓看报纸才知道,那位戴墨镜的人就是战功赫赫、威名远扬的刘伯承。
多年过去,每当人们问起张小栓的这段经历时,他总是动情地说:为刘伯承将军当向导观瞻三绝碑,是我一生的荣幸和骄傲。过去三绝碑被人破坏,被人遗忘,现在被国务院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真应验了刘伯承将军的话,三绝碑成了真正的“国宝”。
(整理:阎殿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