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动态 漯河史志故事 党史人物 古代人物 革命遗址 文物古迹 精神文明 阳光漯河 史志成果 机构设置
首页 > 漯河史志故事
漯河史志故事  
大槐树追思
发布日期:2024-07-23  发布机构:  保护视力色: 【字体:

在漯河,提起市区沙澧河交汇处堤岸上的大槐树,上点年纪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地说上几句它的来历。

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期,李世民最喜欢的树就是槐树。于是,宫廷内外广泛种植。这种习惯影响到民间,特别是土地贫瘠的地方,人们更喜欢这种生命力强、寿命长的槐树,并称槐树为国槐。

《漯河地名志》中关于大槐树是这样记述的:大槐树所在的这段河堤原为槐树街, 它东起顺河街与北大街交口处(今泰山路大桥南),西至澧河堤,长289米,宽6米,形成于明朝,因路边有几棵大槐树,故名;据传,明初移民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出发,为怀念故土,沿街植槐,后因街道、河堤变迁仅存此株,树身大部分被河堤所埋,粗3米,枝高叶茂。

《地名志》中还记载,我市2500多个行政自然村中,竟有80%左右自然村的居民为明初山西洪洞移民的后裔。

据《大槐树迁民志》载:明朝建立初期,土地面积比河南少600平方公里的山西人口是403万,而河南仅189万。为了调剂人口余缺,增加国家赋税,明朝时期将山西人口迁往河南等省份,地处山西中南部的洪洞县自然成为全省移民的集散地。当时洪洞县广济寺旁有棵“树身数转,荫蔽数亩”的汉代古槐,树上筑有黑压压的老鸹窝,明朝统治者就在这里设局驻员办理迁移手续,大批移民离开时,大槐树、老鸹窝就深深地刻印在他们的脑海之中。明朝大移民前后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帝,长达50余年,覆盖中原、华东数省,波及大半个中国。我市的先民们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大背景下从西部踏上我们脚下这块土地的。民间传说的“脚趾复形”“解手”“背手”“打锅”“500年前是一家”等就与这段历史有关。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把“乡”“土”“家”看得至高无上,所谓穷家难舍、故土难离就是这个意思,而把抛家舍业、远走他乡视做万不得已的事情。一次次的迁徙移民,往往造成几代人精神上的虚无和不安;一种失却家园的痛苦和对故乡本土刻骨铭心的眷恋,会在后人身上留下深深的难以抚平的疤痕。

“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鸹窝。”

当时沙澧河交汇处仅是中原南北古驿道上的一个渡口而已,居住在这里的移民就沿堤植槐,以寄托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随着岁月的流逝,小槐树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艰难地生存着并一天天长大。600年来,大槐树承载着先民创业的苦难和泪水,曾经是维系着一代沙澧儿女繁衍生息的情感纽带。今天的大槐树,早已是一种象征了。它是先民思念故土,祭奠先祖的象征。

(作者:张喜梅)


【返回首页】 【关闭】
| 网站地图 | 网站管理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共漯河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
主办单位:中共漯河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
地址:河南省漯河市西城区翠华山路99号
办公室电话:0395-3132154
ICP备案:豫ICP备19031060号-1
技术支持:漯河煜丰科技有限公司
ffffff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