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动态 漯河史志故事 党史人物 古代人物 革命遗址 文物古迹 精神文明 阳光漯河 史志成果 机构设置
首页 > 漯河史志故事
漯河史志故事  
漯河的历史沿革
发布日期:2024-10-08  发布机构:  保护视力色: 【字体:

    远古时期,沙河仅为汝水连接颍水的一个小水沟,河身时隐时现,流水时有时无,后历经沧桑,众水汇入沙河而形成今状。《水经注疏》:“汝水至郾城名濆(fen)水。”《水经注》:“濆即㶏也。”《尔雅》曰 :“汝有濆。”《括地志》云 :“汝水出伏牛山,至郾城县名濆。”㶏(又称溵)水,1934年《郾城县记》“按㶏今变化溵。大溵水,在今郾城县,即汝水别流也。”《水经注》称之谓大㶏水,区别于郾城北之小㶏水(颍河)。自汉魏至唐、五代,㶏水之名一直沿用。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里定居生息。商周时期,此地有㶏阳小城,因滨临㶏水故称㶏阳城。㶏阳之名,又见于《竹书纪年》。秦汉时期属召陵县管辖。南北朝时期,㶏阳城改称奇雒城。《宋书・州郡志》记载:“景平元年(423年)魏师南伐,破许昌城,颍川郡治召陵,称南颍川郡。”颍川郡治,原在阳翟(今禹州),后迁许昌。北朝魏军攻占许昌后,南朝宋所属的颍川郡治便设在召陵县的奇雒城,领召陵、曲阳、临颍三县,称南颍川郡。

    隋朝把汉代以来的行政区划由州、郡、县三级,改为州、郡两级,南颍川郡遂被取消。隋炀帝大业年间,将召陵县并入郾城县,奇雒城改名溵城,因它紧傍溵水,城随水名。《资治通鉴》记载:“唐代平淮蔡吴元济叛乱,曾运扬子院(今江苏义征县南)米,自淮溯淮入颍,自项城入溵,输于郾城。”唐元和十二年(817年)三月,唐军与淮蔡军“夹溵水而军,诸军相顾望,无敢涉溵水者。”

    宋太祖赵匡胤时,其父名宏殷。为忌讳“溵”“殷”同音,将溵水改为沙河(河底沉积大量泥沙之意),但人们习惯仍称呼溵水之名,直到明代嘉靖时,才将㶏水正式命名为沙河,其后相继沿用至今。南宋时,为防洪水及土匪侵害,在溵城周围修筑了寨墙,因溵水、澧水在此交汇,寨取名源汇,镇取名上口(又名新寨镇),与东边的下口(今周口)镇遥相呼应。

    元代因沙澧河相汇处,河湾状似海螺,将上口镇更名为螺湾河镇。《郾城县记》记述:“沙澧二河在镇西北汇流,形似螺,因此名湾为螺,地以湾名。”《中国地名大辞典》曰:“螺湾河,在河南省郾城县东,名螺湾渡。”

    明嘉靖三年(1524年),山东定陶进士乔迁任郾城知县,认为“螺”字用于地名不雅,遂改为“漯”。嘉靖十九年(1540 年)建螺湾河镇;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 改“螺”为“漯”;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曾名“螺湾店”,是郾城县11个集镇之一,为重要津渡。清咸丰二年(1852年)修源汇寨。民国初年改称“漯河镇”,俗名“河上街”。

    1906年,京汉铁路在这里修建车站,因此地属郾城,取名郾城车站(1950 年改称漯河车站)。1948年,漯河解放后,置县级市。1949年1月,漯河市与郾城县合署办公。同年10月,漯河和郾城分设。1960年6月郾城县并入漯河市。1961年11月,漯河、郾城再次分设。1986年1月18日,国务院批准漯河市升格为地级市,原许昌地区所属的郾城、舞阳、临颍3县划归漯河市管辖,总面积约2640平方公里。2004年新的行政区划调整后,辖区由原来的郾城、临颍、舞阳、源汇区“三县一区”调整为郾城、源汇、召陵三区和临颍、舞阳二县。


【返回首页】 【关闭】
| 网站地图 | 网站管理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共漯河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
主办单位:中共漯河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
地址:河南省漯河市西城区翠华山路99号
办公室电话:0395-3132154
ICP备案:豫ICP备19031060号-1
技术支持:漯河煜丰科技有限公司
ffffff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