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献帝庙的由来,就只能从当年汉魏受禅开始。公元220年农历十月二十九日那天,汉献帝亲手把传承400余年的传国玉玺捧给了魏王曹丕,曹丕正式当了大魏皇帝,就加封汉献帝为“山阳公”。同时封了五处魏都,分别是东都洛阳,西都西安,魏都许昌(今许昌市东的张潘镇),北都邺城和南都亳州。受禅大典后,山阳公(汉献帝)到山阳(今焦作市修武县)赴任去了,而曹丕也离开了繁城,到了邺都。当时在举行受禅大典以前为了方便献帝办公,给献帝最后的礼遇,先是在城南筑起了举行大典用的受禅台,后又沿受禅台正中心子午线的方向向北约150丈的地方修起了让王台,并在此台上为献帝建起了行宫,据说受禅的一切事项都是在这里谈成并决定的。后来献帝和魏文帝曹丕都离开了这个地方,此宫殿就空闲下来了。由于曹氏父子的发迹起源于颍川郡,而繁城周边地区又隶属于颍川郡,不论曹氏父子在别处怎样,但他们对颍川郡的老百姓却很好,因此颍川郡的老百姓都感念曹氏父子的恩德,就在宫殿正中塑起了曹丕像,还在两侧塑起了文武百官像。他们要活祭曹丕,故该殿取名为“曹丕琼祠”。曹丕去世以后,取名为魏王庙,一直沿袭到明朝中期。
后来,许州调来一位新知州名叫邵宝。他早已知道繁城这里有两通闻名的古代碑刻——三绝碑,只是无缘亲临拜谒。故一上任他就到繁城体察民情,并拜谒三绝碑。见到紧靠三绝碑的北侧有一座宏观庙宇,正殿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黑底金字匾额,赫然大书“魏王庙”三字。于是他进内细观,只见魏文帝曹丕端坐正中,东汉群臣的塑像分列两厢。邵宝是一个思想非常正统的人,认为曹丕是篡汉奸贼,不应享受后世香火,应落千古骂名,而众臣们身为汉臣却为虎作伥。因此他就用九头黑牛(黑煞神)拉掉了曹丕的头,然后用青铜铸了献帝头像放了上去,这就是后世所说的“繁城献帝的神像,一胎两个皇帝(曹丕身子献帝头)”,并把他亲笔手书之“汉愍皇帝之神位”的牌位放置在塑像前面。然后,又把原有那块悬挂于正殿大门上的匾额取下,换上了自己手书的匾额“献帝庙”,并在大殿正门两侧的廊柱上留下一副对联:“受禅台碑今犹在,庙寺馨香看是谁”,从此,这座相沿千余年的“魏王庙”就变成了“献帝庙”,周围的街道也因而取名为“献帝庙街”。
(整理:胡少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