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恺(1908~1973年),原名谢树法,俄文名字布多夫斯基,出生于郾城县(今郾城区)李集镇老官田村谢庄。
林恺6岁入学读书。192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27年1月,任中共老官田村支部书记。改造红枪会,组织老官田农民自卫军,林恺任总率领,配合北伐。3月,林恺受党组织派遣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军事。
1928年,林恺在东方大学结业,转到莫斯科步兵学校学习。1929年,林恺被派到远东边防骑兵第五十八支队任翻译,后被派往边区苏维埃政府任巡视员。1931年,林恺到共产国际无线电学校,一方面从事翻译工作,一方面学习通讯技术。
1933年6月,林恺受命携带一套密电码回国,辗转跋涉,于1934年2月,抵达瑞金党中央所在地,把秘电码交给了中共中央局秘书邓湘军,圆满完成了这一艰巨而又重大的政治任务。在瑞金,林恺任中央组织部巡视员。4月,他到中央军委军事工业局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林恺随军长征,担任叶季壮梯队政治部主任。1935年2月,接替伍修权担任李德的翻译。1936年6月,林恺任北方局电台台长,主持天津电台工作。林恺积极而又稳妥地工作,保证了延安党中央与北方局的及时联系。
1937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重建河南省委,并指定林恺任组织部长。9月上旬,林恺同省委书记朱理治一起回到开封,正式成立中共河南省委。经过朱理治、林恺等人努力,到年底,全省党员由100余人迅速发展到了1000余人。到1938年6月,全省党员已发展到近8000人,比抗战开始时扩大了50倍。恢复建立了开封市委、豫西特委、苏鲁边特委、皖西北特委、豫南特委、豫中特委等8个特(市)委,黄河以南的69个县中已有64个县建立了县委、县工委组织。
1937年,中共鄂豫边省委改建为中共鄂豫边区特别工作委员会,林恺作为省委驻豫南全权代表直接领导,以发展抗日局面。1938年,彭雪枫到竹沟,同林恺一起分析情况,研究方法,建立起豫南最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使竹沟成为共产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
1938年3月15日,林恺担任新组建的新四军第八团队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八团队由信阳邢镇出发进军皖东,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一支铁流。1939年3月,新四军建立起江北指挥部和皖东前方委员会,林恺担任前方委员会副书记。1939年7月1日,成立了以八团队为骨干的新四军第五支队。林恺担任政治部副主任兼支队监察委员会书记。
1940年4月,林恺回到延安先后担任交通局国内、国际交通处长。1942年9月,林恺到乌兰巴托,建立交通站及筹划中国干部归国事宜。在外蒙工作期间,林恺曾翻译《蒙古人民革命史》一册,编译《先进的东方》。
1947年春,林恺被分配到晋冀鲁豫中央局工作,任三纵八旅副政委。他率部参加了鲁西南战役中的羊山集战斗、坚持了大别山的艰苦斗争、参加了淮海战役。1949年3月,林恺由于身体原因,被派往郑洛警备区任政治部主任,后任郑州警备司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潢川军分区副政委。
新中国成立后,林恺先后担任河南航空站政委,中南军区空军干部副部长、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国防体育协会副主任,1964年任国家体委办公厅主任。1955年,他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3年4月4日,林恺因病于北京逝世,终年65岁。
|